岳麓书院先贤语录一百则(五十六)
编者按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岳麓书院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先贤们从未停止过“成就人才,传道济民”的脚步,他们对于真理的追求、对于后辈的期冀、对于中华文化的热爱浓缩在了一段段“金玉良言”中。
“岳麓书院先贤语录一百则”栏目,为大家展示岳麓书院先贤们在求知育人过程中的智慧,以期援古益今,嘉惠后学。



今天推出魏源篇第二则:
五十六
同一为仁也,而有好仁恶不仁之分①。好仁者以顺入,见善如不及焉②;恶不仁者以逆入,见不善如探汤焉③。
——魏源《默觚》

译文
同样是践行仁德,有喜好仁德与厌恶不仁两种方式。喜好仁德是从顺着人的善性的方面入手,看见好人好事唯恐自己做不到;厌恶不仁则是从反面直面人的不善入手,看见坏人坏事,就像手伸到开水里一样避之唯恐不及。
注释
①好仁恶(wù)不仁:喜好仁德与厌恶不仁。语本《论语·里仁》:“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在《论语》中“好仁”比“恶不仁”高明,魏源借鉴了《论语》中的思想资源,将二者看作各有所长,可以因人而异的两种践行方式。
②以顺入:从顺着人的善性的方面入手从事修养。见善如不及:意思是看见善的事情,惟恐自己做不到。“见善如不及”以及下文“见不善如探汤”,语出《论语·季氏》:“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③以逆入:从反面入手,即从人的不善入手,通过引以为戒来修养身心。见不善如探汤:意思是看见坏人坏事,就像手伸到开水里一样避之唯恐不及。探汤:将手伸到热水里。
现代阐释
“为仁”即践行仁德,是儒家的一种具有根本性意义的道德修养工夫。这首先是由于“仁德”在儒家思想中具有根本性意义。“仁”是最大的善,为“善之长”(《易传·文言》);仁包诸德,所有美德都包含在“仁”里,都由“仁”发展而来。“为仁”“行仁”的主要方法是“忠恕”之道,即“尽心竭力,推己及人”。“忠”即尽己,“恕”为推人。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必先“尽己”而后“推人”,所以“尽己”是前提。“尽己”即尽己“欲立(仁)”“欲达(仁)”之心。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所以,“为仁”“行仁”首先是自己想要“求仁”,即“欲仁”。“欲仁”必先“好仁”,才会真想“求仁”。可见,在孔子看来,对于“仁德”的喜好与否于“为仁”而言,又有着根本性的意义。孔子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论语·卫灵公》)对于“仁德”的真心喜好其实是不容易的,而一旦真心喜好“仁德”,即能“欲仁”,则“为仁”“行仁”又并非难事了,因为此时的“为仁”“行仁”乃出于人内心的自觉和欢喜,而不是照着外在道德规范来行为而已。
魏源通过阐发孔子的这种思想,更加明确地提出从“好仁”和“恶不仁”正反两个方面来“为仁”“行仁”。从“好仁”的一面来讲,“为仁”就是对“仁德”心生欢喜,发自内心地想要去实现它,于是,自然而然,见到善行善举就唯恐自己不能做到,即“见善如不及”。从“恶不仁”的一面来讲,“为仁”就是对“不仁”要从内心深处感到厌恶,从而提高警惕,克治自己不仁的行为,见到恶行恶举就尽力避免、引以为戒,即“见不善如探汤”。
“好恶”是一种主观性的情感,为何对“为仁”有如此根本性的意义?正如朱熹所说:“盖好仁者真知仁之可好,故天下之物无以加之。恶不仁者真知不仁之可恶,故其所以为仁者,必能绝去不仁之事而不使少有及于其身。”(朱熹《论语集注》)也就是说,真正的“好仁”是建立在“真知仁之可好”的基础之上。真正的“恶不仁”亦同理。若不“真知”“仁之可好”和“不仁之可恶”,就不会有真正发自内心的对“仁”之“好”与对“不仁”之“恶”。也就是说,所谓主观的“好恶”其实是建立在认识的基础之上的。当然,这是朱熹说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对于“仁”之“好”亦可由于人性本来的需要和归趋。“仁”是人的道德本性,从根本上说人都应该天然地“好仁”,而现实生活中之所以“好仁”为难,主要是出于其他的压力和考虑。“恶不仁”亦同理。
从现实的修养工夫来讲,所谓“好仁”与“恶不仁”,并不是指两种不同的为人准则或者两种对立的修养路径,而是一对应当同时使用、互为补充的修养方法。为了实现“仁”,既要能够从正面滋养自己的仁心仁德,自勉于嘉言善行;又应当能够从反面戒除和克治不仁之心、不仁之举。

策划 | 陈义红 陈宇翔
主编 | 陈仁仁
监制 | 谢 丰 郭少滨 胡剑波
编辑 | 梁代佳
审核 | 谭 鼎 董兴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