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书院先贤语录一百则(五十九)
编者按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岳麓书院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先贤们从未停止过“成就人才,传道济民”的脚步,他们对于真理的追求、对于后辈的期冀、对于中华文化的热爱浓缩在了一段段“金玉良言”中。
“岳麓书院先贤语录一百则”栏目,为大家展示岳麓书院先贤们在求知育人过程中的智慧,以期援古益今,嘉惠后学。



今天推出魏源篇第五则:
五十九
君子之言,有德之言也;君子之功,有体之用也①;君子之节,仁者之勇也②。故无功、节、言之德,于世为不曜之星③;无德之功、节、言,于身心为无原之雨④。君子皆弗取焉。
——魏源《默觚》

译文
君子的言论,是有道德的言论;君子的事功,是以道德为根本的事功;君子的气节,是内含仁德的勇猛。因此,没有事功、气节、言论的道德,对世人来说,就像是没有亮光的星辰;没有道德的事功、气节、言论,对自己的身心来说,就像是没有持续来源的雨水。这都是君子所不取的。
注释
①有体之用:有根基的表现,这里指建立在道德基础之上的事功。体:本体、根本。用:现象、表现、功用。这里的“体”指道德,“用”指事功。
②节:气节、节操。
③不曜之星:不闪耀的星星,即晦暗的星星。
④无原之雨:没有持续来源的雨水,这种雨是下不长久的。原:通“源”,来源。
现代阐释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人有三不朽,首先是树立道德,其次是建功立业,再次是著书立说。这三者之中,既以“德”为首,亦以“德”为根本。魏源在这一思想的基础上,讨论了言语、事功、气节与德性的关系问题。
魏源指出,君子的言论是有道德的言论,君子的事功是以道德为根基的事功,君子的气节是内含仁德的大勇。也就是说,君子表现于外的言论、事功和气节,都以道德为基础,都是其内在道德的自然呈现,而非勉强为之,更非为了某种私利而为之。这三者之中,“气节”虽不在三不朽之列,不过亦与“立言”“立功”一样,“立节”也能扬名于后世。但是,由于“立节”亦有是否有德的问题,所以也当辨析“立节”与“立德”的关系。《韩非子·五蠧》:“其带剑者聚徒属,立节操,以显其名。”刘向《说苑·立节》:“士君子之有勇而果于行者,不以立节行义,而以妄死非名,岂不痛哉。”韩非子、刘向批评一些勇士徒有其勇而不立节,或者立节仅为博取声名,甚至只为博取声名而轻生赴死,不知道义为何物。儒家特别反对这种以勇猛立节的气节观,而主张君子之立节,当以仁德为基础。孔子说:“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以仁者之勇立节,才是真正的立节。
虽然道德是根本,但是魏源认为,事功、气节、言论三者与道德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并非有了德,就可以不需要功、节、言。如果只有道德,而不能表现在事功、气节和言论上,不能令世人学习、取善、受益,那么君子之德就像晦暗无光的星星,有体而无用。反过来,如果有一些事功、气节和言论,但是却没有道德作为支撑,必定不能长久,就像一场没有持续来源的雨,只是一番虚张声势,也下不长久一样,因为这是有用而无体。魏源对于君子之德与其事功、气节、言论之关系的认识属于传统的体用思维。他以君子之德为本体,以君子之功、节、言为发用。一方面,从个体的修身来讲,要注重根本上的德性修养,否则一切事功、气节、言论都是空的,是立不住的。另一方面,从君子对于世道所承担的责任来讲,只有个体内在之德却不能发挥于事功、气节、言论,也是一种重大的不足。体与用相互依存,不能偏废。所以,只有德而无功、节、言,只有功、节、言而无德,皆为君子所不取。

策划 | 陈义红 陈宇翔
主编 | 陈仁仁
监制 | 谢 丰 郭少滨 胡剑波
编辑 | 梁代佳
审核 | 谭 鼎 董兴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