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书院先贤语录一百则(六十七)
编者按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岳麓书院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先贤们从未停止过“成就人才,传道济民”的脚步,他们对于真理的追求、对于后辈的期冀、对于中华文化的热爱浓缩在了一段段“金玉良言”中。
“岳麓书院先贤语录一百则”栏目,为大家展示岳麓书院先贤们在求知育人过程中的智慧,以期援古益今,嘉惠后学。



今天推出曾国藩篇第四则:
六十七
凡人作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①,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曾国藩《曾文正公全集•家书》
译文
一个人做一件事,就要集中全部精神专注于此事,自始至终不松懈,不能见异思迁没有定力,不能做着这件事想着那件事,坐在这山望着那山高,内心不满足。一个人没有恒心,就会一辈子一事无成。

注释
①首尾不懈:自始至终不松懈。
现代阐释
曾国藩这段话告诫我们,做一件事要专注,脚踏实地、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
曾国藩一生做人做事最大的特点就是“专”“恒”,以勤而不辍、专一无二地下笨功夫而闻名。但即便是曾国藩,在年轻的时候也有“无恒”的毛病,但他能及时反省,并深以为耻而悔过。他说:“我生平坐犯无恒的弊病,实在受害不小。当翰林时,应留心诗字,则好涉猎他书,以纷其志。读性理书时,则杂以诗文各集,以歧其趋。在六部时,又不甚实力讲求公事。在外带兵,又不能竭力专治军事,或读书写字以乱其志意。坐是垂老而百无一成。”(《家书·致沅弟》)曾国藩在给儿子曾纪泽的信中写道:“余生平坐无恒之弊,万事无成。德无成,业无成,已可深耻矣。逮办理军事,自矢靡弛,中间本志变化,尤无恒之大者,用为内耻。尔欲稍有成就,须从‘有恒’二字下手。”(《家书·谕纪泽》)
中年时期,曾国藩痛下决心要改掉见异思迁、有始无终的坏毛病,为自己确立了几件每日必做的功课,并且终身坚持。他说:“余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来,虽懒惰如故,而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叶,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此三事未尝一日间断。十月二十一日立誓永戒吃水烟,洎今已两月不吃烟,已习惯成自然矣。予自立课程甚多,惟记茶余偶谈、读史十叶、写日记楷本此三事者,誓终身不间断也。诸弟每人自立课程,必须有日日不断之功,虽行船走路,俱须带在身边。予除此三事外,他课程不必能有成,而此三事者,将终身以之。”(《家书·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
曾国藩是从自己的实践和切身体会来讲做事一定要专一、有恒。所谓“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就是指要一心一意、专心致志地做事。他说:“余从前教诸弟,常限以功课,近来觉限人以课程,往往强人以所难,苟其不愿,虽日日遵照限程,亦复无益,故近来教弟但有一‘专’字耳。”(《家书·致温弟》)曾国藩认识到了“专一”与“有恒”之间的关系问题。有时不能做到“有恒”可能是由于事情杂多。若是内心没有主动性,勉强以多门功课教人日日“有恒”地完成任务,效果也会不佳,不如专心于一事,更容易做到“有恒”。所谓“首尾不懈”即“有恒”,所谓“不可见异思迁”即主“专一”。曾国藩以掘井及泉喻“专一”之效,他说:“用功譬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家书·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多掘数井”不如“老守一井”即指“专一”。在“专一”的基础上,以“日日不断之功”恒以行之,必定会有所成就。

策划 | 陈义红 陈宇翔
主编 | 陈仁仁
监制 | 谢 丰 郭少滨 胡剑波
编辑 | 梁代佳
审核 | 谭 鼎 董兴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