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书院先贤语录一百则(七十二)
编者按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岳麓书院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先贤们从未停止过“成就人才,传道济民”的脚步,他们对于真理的追求、对于后辈的期冀、对于中华文化的热爱浓缩在了一段段“金玉良言”中。
“岳麓书院先贤语录一百则”栏目,为大家展示岳麓书院先贤们在求知育人过程中的智慧,以期援古益今,嘉惠后学。



今天推出曾国藩篇第九则:
七十二
(君子)赴势甚钝,取道甚迂。德不苟成,业不苟名。艰难错迕①,迟久而后进②。铢而积,寸而累③,及其成熟,则圣人之徒也。
——曾国藩《曾文正公全集•家书》
译文
(君子)在顺应时势上总是显得很迟钝,所走的道路也很曲折。他们的德性不是随随便便就成就了的,他们在事业上的成功和名声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获得的。他们往往在经历了长时期的艰难挫折和种种不如意之后,才取得进步。平时一点一滴地积累,等到最后时机成熟,他们就是圣人的门徒了。

注释
①错迕(wǔ):违逆,不如意。
②迟久:犹长久。
③铢而积,寸而累:一铢一铢、一寸一寸地积累。铢:古代重量单位,二十四铢为一两。铢、寸:都形容极微小的事物。
现代阐释
曾国藩充分揭示出君子“进德修业”(《易传·文言传》)的修养工夫之不易。这种“不易”主要体现在过程之艰难、时期之长久。所以,一般人并不愿意在“进德修业”方面下工夫,往往与世俯仰、急功近利、投机取巧。君子则不同,他们在顺应时势方面,总是显得有些迟钝;他们所走的道路,总是显得有些曲折。因为他们知道自身境界的提升没有捷径。
君子所向往的是成为“圣人之徒”,走向圣贤境界。对此必须有坚定的信念,才能承受过程之艰难与长久。面对困难便退缩,必是“信道不笃”(《论语·子张》)之徒。
正是出于对圣贤境界的笃信,对“进德修业”过程之不易的接受,所以,君子之用心不在捷径,唯在坚持,在“择善固执”(《礼记·中庸》)。君子也由此显得在时势面前有些“迟钝”。这种“迟钝”实际上便是曾国藩特别推崇的“拙诚”的品质。
“拙诚”语出《韩非子》“巧诈不如拙诚”。《道德经》早有“大巧若拙”之说。曾国藩则彻底反对“巧”,他说:“天道忌巧。”“惟天下之至真能胜天下之至伪,惟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曾国藩家书》)曾国藩大概是看透了当时很多人的虚浮不实与机巧,所以主张以拙诚待人处事。他认为“天下事,未有不由艰苦得来,而可大可久者也。”(《曾国藩家书》)可大可久的大事业,必由艰苦得来。巧诈之人往往受不了这个艰苦,只有“拙诚”之人才会下“笨工夫”,脚踏实地、诚心实意地去做。最后的成功,无论是“成德”方面的圣贤境界,还是“居业”方面的事功,必定属于“拙诚”的君子。

策划 | 陈义红 陈宇翔
主编 | 陈仁仁
监制 | 谢 丰 郭少滨 胡剑波
编辑 | 刘玉琴
审核 | 董兴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