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书院先贤语录一百则(二)
编者按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岳麓书(shu)院千年的(de)发(fa)展(zhan)历(li)程(cheng)中,先贤们(men)从未停止过“成就人才,传道济(ji)民”的(de)脚步,他们(men)对于(yu)真理(li)的(de)追求、对于(yu)后(hou)辈的(de)期冀、对于(yu)中华文化的(de)热爱浓缩在(zai)了一(yi)段段“金玉良言”中。
“岳(yue)(yue)麓书院(yuan)先贤语录一百则”栏目,为大家展示岳(yue)(yue)麓书院(yuan)先贤们(men)在求(qiu)知(zhi)育人过程(cheng)中的智慧,以(yi)期援古益今,嘉(jia)惠后学。
今天推出张栻(chi)篇第(di)二则(ze):
二
敬事者①,事无小大,一于敬也。信者,信于己也②。节用者,为之制度也③。爱人者,无往而不存其爱也④。使民以时⑤,爱人者之先务也。于是五者之中,敬事而信,又其本也。盖敬与信不立,则无适而可耳。
——张栻《论语解》
译文
对事情持“敬”的态度的人,事情不管大小,都会专心认真地对待。讲诚信的人,才能使自己得到他人的信任。节省用度的人,需要用制度加以规范。爱他人的人,无论何时何地心中都应该(gai)存有爱。使百(bai)姓按(an)照农时耕作(zuo)与收获(huo),这(zhei)(zhei)是爱人者首先要做的事。在这(zhei)(zhei)五者之中,处事认真和待人诚信的态度又是其根本。“敬”与“信”的态度不能树立起来,就会处处行不通。
注释
①敬事者(zhe):对事情持“敬”的态度的人。敬的态度,即专心认真的态度。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敬者,主一无适之谓。”本章是张栻对《论(lun)语(yu)·学(xue)而》“道(dao)(dao)千乘之国”章的解读(du)。《论(lun)语(yu)·学(xue)而》:“子曰:道(dao)(dao)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②信者句:讲诚信的人,才能使自己得到信任。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敬事而信者,敬其事而信于民也。”朱熹主张“信于民”,张栻主张“信于己”,两者在意义上并无根本冲突,但是对诚信作诠释的着眼点和偏重有不同,朱熹是向外求证,张栻是向内要求。
③节用句:节省用度,需要用制度加以规范。节用:节省用度。在“道千乘之国”的治国理政的语境中,具体是指节省财政。《易传·彖传》:“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
④无往而不:无论何时何地没有不,表肯定。
⑤使民以时:使百姓按照农时(shi)耕(geng)作与收获(huo)。时(shi):指农时(shi)。
现代阐释
孔(kong)子说:“道(dao)千乘(cheng)之国,敬事而(er)信,节用(yong)而(er)爱人(ren),使民以时”,这是(shi)谈治国理政的方法。张(zhang)栻对此进行了逐(zhu)一阐述。
其中,“敬”与“信”是根本。“敬”是对事的一种态度。无论做什么事,首先要树立专一和严肃认真的态度,如果以惰怠或游戏的态度来做事,那么往往会以失败告终。历(li)史上(shang)“烽火戏诸侯”、“楚厉王有警鼓”的(de)事(shi)例都警醒我们,对事(shi)要“敬(jing)”。这在现代(dai)社会(hui)中就体(ti)现为敬(jing)业,要清楚地知道并认(ren)真履行自己的(de)岗位职责(ze)、把事(shi)情做好。“信”是对人的一种态度。张栻解释为“信于己”,意思是使自己得到他人的信任。在敬事的基础上取信于人,便要信守诺言,及时兑现诺言。商鞅“徙木(mu)为信”的故事(shi)便告诉我们要待人以信。敬,是做事的道理;信,是做人的道理。二者不可分割,做事与做人本为一体,敬与信也是一体的。在现实生活中,做到(dao)了“敬事(shi)而(er)信”,才谈得(de)上真正(zheng)干一番事(shi)业;做不(bu)到(dao)“敬事(shi)而(er)信”,即使成功一时,最终(zhong)也会(hui)处(chu)处(chu)行不(bu)通(tong)、事(shi)事(shi)行不(bu)通(t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