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举办长征源宣讲团“永远的长征”专场报告会
10月29日下午,“‘京’彩文化·青春绽放”——长征源宣讲团“永远的长征”中国农业大学专场报告会在食品学院报告厅举行。学校党委副书记王勇,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竹村,机关党委书记韩晓燕,江西赣州于都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长征源宣讲团名誉团长刘晓阳,于都县社联主席、长征源宣讲团常务副团长黄蕾,学院师生代表以及学校党委理论学习宣讲团、“春燕秋鸿”文化先锋使者团、第五期“青干班”学员代表、“青教计划”教师代表共400余人共同参加了报告会。

江西赣州于都县长征源宣讲团由红军后代自发组成,成立于2020年,致力于传承红色基因、传播党的理论,曾获“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称号。五年来,宣讲团行程遍及全国多地,累计开展宣讲1600余场,覆盖受众超120万人,成为弘扬长征精神、凝聚群众力量的重要载体。

王勇在致辞中强调,于都是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是伟大长征精神的发源地。中国农大与于都拥有深厚的友谊和良好的合作基础,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优良的传统和鲜明的红色基因。重温长征历史,缅怀革命先烈,不仅是为了回顾过去,更是为了汲取前进力量。今年学校建校12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全体师生亲切回信,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走好我们脚下的“新长征”,弘扬优良办学传统,矢志强农报国,为建设农业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




报告会上,宣讲团成员将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与革命先辈的坚定信念娓娓道来,当“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在会场响起,仿佛新时代的号角与历史回响交相呼应;“扛着发电机长征”的故事,让师生们真切感受到红军战士“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最后的家书”中字字泣血的牵挂与诀别,令无数人潸然泪下;“一句承诺 一生守候”的执着守望,诠释着最质朴的家国情怀。从“寻找红军爷爷”的寻根之旅,到“从于都河到大渡河”的壮烈征程,串联起一条闪耀着信仰光芒的精神纽带。
宣讲团成员以饱含深情的讲述,展现了革命先辈用生命践行信仰的赤诚,传递了新时代赓续红色血脉、奋进新征程的使命担当,为师生上了一堂精彩的“大思政课”,引发了师生的强烈共鸣,现场掌声不断,气氛热烈。




学校党委理论学习宣讲团讲师张晨表示,长征源宣讲团成员作为红军后代,他们以一个个血肉丰满的宣讲故事,生动诠释了何谓信仰、何谓担当。这不仅是一次历史的回望,更是一场深刻的精神淬炼。作为农大青年,我们更应铭记这份“长征源”的初心,在强农报国的新征程上,坚定地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学校“春燕秋鸿”文化先锋使者团讲师孙嘉阳表示,于都是红军长征出发的地方,一段段感人的故事,仿佛让我看到了那群为理想和信仰不惧牺牲的革命先辈,听到他们坚定的脚步声、看到他们无畏的身影,我不禁热泪盈眶。作为学校文化先锋使者,我们要把红色基因融入自己的宣讲,用心讲述、用情传播,让更多人感受到信仰的力量与青春的担当。
学校第五期“青干班”学员代表李笑秋表示,长征源宣讲团用饱含深情的讲述把我们带回那段波澜壮阔的长征岁月,深切感受到革命先辈用热血践行信仰、用生命铸就丰碑。作为学校一名青年干部,我们要在强农报国中锤炼本领,于急难险重中勇挑重担,用实干破解难题、用担当诠释忠诚,走好属于我们中国农大青年干部的新时代长征路。
学校“青教计划”教师代表郑昌辉表示,长征源宣讲团成员以情景演绎、诗歌朗诵等艺术化形式,将红色故事转化为鲜活的文艺表达,这种沉浸式宣讲模式为高校艺术课程提供了创新范例。我作为一名从事美育工作的教师,未来自己在教书育人中也将积极借鉴和融入,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食品学院本科生邢逸扬表示,长征途中那些感人至深的故事,一次次将我带回那段刻骨铭心的峥嵘岁月。“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作为新时代农大学子,我将从这段光辉历程中汲取坚定的信仰力量,将伟大的长征精神融入日常学习与生活,坚定走好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新长征路。
信电学院本科生栗颢芮表示,红军长征先辈们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与今天我们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担当一脉相承。强农报国是我们农大人新时代的长征路,我们要将伟大的长征精神内化为前进动力,在强农报国的道路上接续奋斗,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更多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