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农业大学:以“1+4”校园文化育人体系引领“一懂两爱”“强农兴农”时代新人培育的实践探索
沈阳农业大学创建于1952年,是新中国成立之初为解决农业建设需要而设立的。作为辽宁省唯一一所农业本科院校,近年来,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学校立足“第二个结合”,不断加强校园文化育人体系建设,以弘扬传统农耕文化、彰显行业特色优势为着力点,结合高等农业院校实际,全面推进文化传承创新,构建了以忠诚奉献“三农情”红色文化为引领,以立德修身“金种子”诚信文化、强农兴农“试验田”耕读文化、乡村振兴“四大员”实践文化、润物无声“同心圆”环境文化为核心的“1+4”校园文化育人体系,以“微”见“著”丰富思想政治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内涵,让学生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感受“农”的气息、浸润“农”的情怀,培养一批批既拥有“顶天”实力又具有“立地”能力的“懂农村、爱农业、爱农民”(“一懂两爱”)的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引领他们在祖国广袤的田野里,以躬耕不辍的执着和勇毅担当的实践书写“强农兴农”的“大地华章”。
一、聚焦“厚植知农爱农情怀”,构建忠诚奉献“三农情”红色文化育人体系
深入推进红色校史文化精髓展示与传播,依托校史馆中历史沿革、基业常青、芬芳满园3个主题展厅,把“静态史料”转化成“动态史料”,把“纸档案”演变成“活信息”,把“资料库”打造成“思想库”,集中展现先贤名师们怀揣爱党爱国之心,以身许党许国、报党报国的“红色故事”,引领师生传承与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一脉相承的“北迁精神”和“沈农品质”。秉承“大思政课”理念,出台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若干意见和行动指南,实施课程思政建设“十个一”工程,把伟大建党精神、红色校史、科教兴农、乡村振兴等内容融入思政课教学,打造以赤诚红色为核心的爱党爱国教育和以国槐绿色为代表的知农爱农教育相融合的“红+绿”双色主题思政课教学模式,让思政课“田”味更“农”。打造“史海钩沉”“平凡如你 温暖如光”“理响沈农”3大品牌栏目,教育引导学生立志做有强农报国理想、勇担乡村振兴重任、能走进乡土中国吃苦、肯为农业强国建设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出版《大地华章——沈阳农业大学科教兴农新闻作品选集》《记忆——沈阳农业大学建校初期部分人物小传》《中国“稻路”超级稻诞生记》等书籍,制作《丰华沈农》《为民谋天》等宣传片,以身边的人讲身边的事,用身边的事育身边的人。
二、聚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立德修身“金种子”诚信文化育人体系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以诚信班级建设为载体、以诚信教育教学为核心、以诚信素养养成为主线、以诚信保障体系为依托的诚信教育“金种子”立德修身育人模式,通过诚信教育“小切口”,写好立德树人“大文章”。制定《沈阳农业大学诚信教育暨免监考班级五星级诚信班级建设实施方案》,引领大学生在诚信班级建设中展现“沈农学子应该有的样子”,目前诚信班级建设已在全校13个学院、186个班级推广实行,2020年以来累计收到家长好评来信2662封。坚持学校推动、学院联动、学生行动“三级联动”,注重“纵向贯穿+横向叠加”,实施学风建设及诚信教育行动计划,打造“诚信微课堂”,开展“我参与 我诚信 我成长”课前5分钟诚信主题演讲,设立“诚信超市”“诚信驿站”,形成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校内与校外、自律与他律相呼应的诚信教育模式,从多个维度将诚信教育融入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让他们真切感受到诚信所蕴含的时代价值。建立集“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奖惩督促、家校反馈”于一体的全过程考评机制,以制度约束引导学生养成“知信、重信、守信”的行为习惯。
三、聚焦“打造‘铸魂育人’新场域”,构建强农兴农“试验田”耕读文化育人体系
实施耕读文化涵养工程,将耕读文明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融入生态美育和劳动实践中,在春耕和收获时节,分批次组织学生到校内外教学科研基地以及学校驻村“第一书记”所在乡村,在田间地头上“乡土情怀”实习实践课,引导学生在农业生产实践中体悟“务农重本,国之大纲”的深刻哲理,培养矢志强农兴农的人文情怀。开设农业发展史、大国“三农”与乡村振兴、中国农业与世界农业等耕读教育特色课程,将传统农耕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以丰富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对农耕文化的兴趣与热爱,讲好“农味”十足的“专业课”。推进农耕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依托学校的《新农业》杂志,在辽宁省布局建设专家科普基地,广泛开展农耕文化科普活动,使农耕文化的濡养作用从课堂延伸至社会。建成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50个,通过深化协同培养模式、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服务乡村人才振兴,让农业科技走出实验室、走出校园,在乡村一线深深扎根。
四、聚焦“拓展时代新人培养路径”,构建乡村振兴“四大员”实践文化育人体系
围绕“解民生、治学问、育英才”,坚持“知、情、意、行”相统一,深入实施专业实践平台与“知农爱农”教育融合计划,以“大学生+乡村振兴”为载体,打造集启智润心与知行合一于一体的社会实践品牌。在辽宁省建立4个乡村振兴综合示范县、105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实施科技供给计划和乡村振兴服务计划,利用“三下乡”“返家乡”社会实践平台,每年组织1.5万名学生、成立2000多个联合科技小组,通过信息化管理平台累计联系乡村5000余个、上传调研数据50余万条。这些学生深入乡村讲政策、做调研、送技术、提建议,既当“理论宣讲员”,又当“信息采集员”,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学校的好技术“播种”下去,把农村、农民的真实情况“采集”上来,搭建起学校与乡村的“金桥”,让“书本本”真正飞进“黑土地”;同时,化身“科技辅导员”“专业研究员”,帮助乡村量身打造生产技术规范,破解产业标准化与品牌化难题,为实现农产品产量与农民收入“双提升”持续助力。
五、聚焦“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构建润物无声“同心圆”环境文化育人体系
秉承“环境育人”理念,用山、水、林、田、湖、草、果、花8种生态元素打造出多个精品人文景观,形成了“桃李芬芳、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生态环境。从8000株名贵的紫杉到排排高大的梧桐树,从千米披金的银杏大道到层林尽染的红枫林,校园绿化覆盖率达65%以上。入选沈阳市第四批历史建筑名录的1952年建成的综合楼、1955年建成的土壤楼、1956年建成的植保楼,在生动讲述“沈农故事”的同时集中展现了学校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印刻张克威老院长峥嵘一生的“克威园”,赓续复旦师生“北迁精神”的“复旦园”,演绎本草文化的“神农园”,等等,构筑起一道道环境文化的靓丽风景线。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优化了育人环境,“唱响沈农”歌手大赛、“锐舞沈农”舞蹈大赛、“社彩沈农”社团文化节等系列品牌活动,成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新引擎。实施食堂环境品质提升工程,打造具有钢琴韵律和美好“食”光的魅力食堂,连续10年举办饮食文化节,在“美食美刻”中“育德、育能、育责”,让学生感受“家”的温暖。
沈阳农业大学的实践证明,在扎实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做到“三坚持三结合”至关重要。一是只有坚持“微小视角”与“宏大叙事”结合,才能让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接地气”。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有效教育引导他们按照“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标准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关键在于通过“微小视角”讲好“宏大叙事”,让校园文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地对学生的心灵进行滋润。二是只有坚持“守正”与“创新”结合,才能让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朝气”。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坚持守正创新,在自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根铸魂的同时,注重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校园生活,打造兼具主流价值和创新活力的工作模式。三是只有坚持“大题材”与“小切口”结合,才能让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聚人气”。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牢牢把握思想政治工作这条生命线,通过“小切口”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增强新时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