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大学:四项举措引领毕业生扎根基层,以青春之力书写新时代华章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基层是高校毕业生践行初心使命、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舞台。近年来,福州大学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为导向,通过“政策激励筑基础、榜样引领树典型、精准帮扶促提升、长效机制固根本”四项核心举措,引导鼓励大批优秀毕业生奔赴基层一线就业创业,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在广袤的基层天地中书写着无愧于时代的青春篇章。
一、完善政策激励体系,夯实基层就业基础
福州大学高度重视毕业生基层就业工作,将其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坚持“物质保障与精神激励”双轮驱动,构建全方位政策支持体系,切实为毕业生扎根基层扫清障碍、注入动力。一是设立专项奖励,做好物质保障。学校自2006年起设立“基层就业创业奖励金”,对参与部队招录、“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三支一扶”计划、高校毕业生服务社区计划、“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以及到福建省山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基层就业和返乡创业的毕业生,给予每人3000-5000元不等的基层就业奖励金及3000元的一次性安家费。学校近5年来为526名基层就业创业毕业生发放基层就业创业奖励金201.4万元,这一举措有效激发了毕业生赴基层就业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注重精神激励,强化价值塑造。学校把就业育人作为新时代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将基层就业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校领导坚持为新生讲授“开学第一课”,为毕业生上《传承福大精神勇担时代使命》等离校前“最后一课”,激励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这些举措有效强化了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为基层就业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选树基层先进典型,发挥榜样引领作用
福州大学高度重视基层就业先进典型的选树和宣传,通过搭建交流平台、挖掘先进案例等形式讲好基层就业故事,营造“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浓厚氛围,引导更多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一是搭建交流平台,讲好基层故事。学校定期举办“基层就业创业优秀校友论坛”等活动,邀请在基层一线做出突出成绩的校友回校分享成长经历和心得体会。同时,组织力量深入挖掘基层校友的先进事迹,通过福建人才联合网、福大就业创业公众号、校园宣传栏等平台推送宣传基层服务项目和就业指导内容,让基层就业的感人故事在校园里口口相传。二是挖掘典型案例,传递青春担当。福州大学一批优秀毕业生主动选择基层就业,在乡村振兴、边疆建设等一线岗位绽放青春光彩。2025届毕业生金晶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将基层就业作为青春奋斗的方向。在校期间,她连续3年参与“扬帆计划”、暑期三下乡等社会实践,走遍柘荣县各乡镇,帮扶近60位困难学子,还带动受助学子反哺家乡志愿服务。作为校青马宣讲团成员,她向5000余名学生分享实践心得,有效激励学子投身基层。目前,她已担任研究生支教团团长赴宁夏支教,续写闽宁协作新篇章,曾获“第十四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金奖、“第十八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奖、“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荣誉。2019届毕业生冯晨心系边防,扎根边疆基层,将专业所长融入强边固防实践。她充分发挥美术专长完成护边员实训基地文化建设,主导惠远烈士陵园布展工作,并参与10余个智慧边防项目的高效推进。同时深入边境开展法规宣讲30余场、民族团结宣讲10余次,覆盖群众超千人,以实干精神筑牢边疆防线。她先后荣获2021年霍尔果斯市“民族团结一家亲”先进个人、2022年新疆边防工作先进个人,经福建省教育厅推荐为2024-2025年度“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学金”候选人,彰显新时代青年投身边疆建设的使命担当。2016届毕业生赵忠放弃知名企业工作机会,毅然返乡投身基层建设,八年来扎根四川省古蔺县,建设安置点解决100余人住房安全问题,发展连片产业带动1000多人致富增收,创新培训模式帮助10000多名党员铸魂提能,助力家乡实现从贫困县到西部百强县的跨越。其工作成效获得广泛认可,2018年获评“古蔺县优秀驻村第一书记”,2019年获评“太平镇年度工作先进个人”,多次获公务员嘉奖,获2024年度“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学金”。近年来,学校每年选择到基层就业人数持续增加,形成了“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良好局面。
三、实施精准帮扶举措,助力特殊群体就业
福州大学秉持“一个都不能少”的工作理念,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毕业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重点群体的基层就业工作,通过精准识别、精准指导、精准推荐,帮助他们顺利实现基层就业梦想。一是聚焦少数民族毕业生,打造专项帮扶品牌。福州大学刘敏榕工作室在推动少数民族毕业生基层就业方面成效显著。工作室负责人刘敏榕老师在新疆生活过33年,怀着对民族地区的深厚感情,她将少数民族学生视如己出,2014年创立的工作室成为服务各民族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她用心夯实就业基础,首开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用情强化就业引领,针对各民族学生开展一对一指导,用力拓展就业资源,远赴边疆对接48家单位,用情促进民族团结,凝聚各方帮扶力量。二十余年来,她走访企业2000余家,修改简历近万份,指导咨询2000余人次,辅导毕业生5000多人次,累计推荐258名少数民族毕业生成功就业,其中大批学子选择回到家乡基层工作,成为促进民族团结、服务地方发展的骨干力量。其突出贡献使她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等称号,并获评2024年度“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教金”,2024年福州大学刘敏榕工作室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表彰。二是关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现帮扶全覆盖。除了对少数民族毕业生的重点帮扶,学校还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基层就业帮扶机制。修订“双困”毕业生帮扶办法,配备“四助一”帮扶团队,落实“3+3+3”帮扶要求,开展春风帮扶行动,确保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全覆盖。2025届困难毕业生帮扶补贴总发放2119人次,总发放金额411.29万元。针对有基层就业意愿的困难毕业生,学校还提供专门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帮助他们提升就业竞争力,实现基层就业梦想。
四、构建长效工作机制,持续输送青春力量
福州大学在推进毕业生基层就业工作中,注重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将基层就业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机制与协同”二维发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格局,确保基层人才输送常态化、高质量。一是完善流程机制,提升工作效能。学校着力构建“有效动员、择优推荐、典型示范”的基层就业工作机制。在有效动员方面,开学季、毕业季加大“三支一扶”计划、高校毕业生服务社区计划、“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基层项目的宣传力度,唱响校园基层就业创业主旋律;在择优推荐方面,结合寒暑期社会实践,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队走访基层单位,主动向基层用人单位推荐优秀毕业生,为有意愿赴基层工作的毕业生搭建就业桥梁;在典型示范方面,对基层就业表现突出的毕业生予以表彰奖励,持续挖掘宣传优秀的基层就业先进典型。二是深化校地协同,拓宽就业渠道。学校主动“走出去”走访地市区县和生产一线用人单位,举办福州大学“地方人才周”系列活动,与地方政府合作组织专场招聘,把地方开放日和政策宣传带进校园,千方百计开拓基层就业市场。通过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建立了一批稳定的基层就业基地,为毕业生搭建了通往基层的桥梁,同时也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福大动能”。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福州大学毕业生基层就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基层就业人数稳步增长,就业质量持续提升,涌现出一大批在基层一线奋发有为的优秀校友,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工作品牌。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价值引领与资源整合,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法,引导更多毕业生在基层舞台上施展才华、建功立业,为国家和区域发展贡献福大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