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民族大学:构建“四维一体”育人模式 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 意识教育实践
2025年暑期,新疆喀什荒地乡的田间地头与乡村课堂上,中南民族大学“和合”辅导员工作室“语润边疆 数智赋能”实践队员们的身影格外醒目。这支由多学科师生组成的队伍扎根边疆一月,携带科技设备与文化种子,共开展推普课堂30余场、科普活动10余场,直接服务群众超1000人次。作为教育部、团中央“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重点团队和团新疆区委“石榴籽祖国行”专项立项队伍,其事迹被新华网、中国民族报等10余家主流媒体报道,其中新华网两篇报道累计阅读量突破110万人次,让民族团结的正能量跨越山海、广泛传播。
为推动育人力量全面下沉,中南民族大学组建6个辅导员工作室并全员入驻“一站式”学生社区,着力构建“思政引领全覆盖、成长指导全过程、服务关怀全方位”的育人网络。作为首批立项的辅导员工作室之一,“和合”工作室自成立以来,始终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谐、融合”的核心理念为引领,构建“理念铸魂、载体创新、实践赋能”加“机制保障”“四维一体”育人模式,推动民族团结教育从认知引导向情感认同、实践自觉深化,使其可感知、可参与、可传承。2022年7月,工作室入选国家民委首批“道中华”高校工作室,成为全国民族外宣工作队伍中的一员。
一、理念铸魂:以文化认同夯实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中曾指出:“和”指的是和谐、和平、中和等,“合”指的是汇合、融合、联合等。这种“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品格,是中华民族所追求的一种文化理念。“和合”工作室精准把握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融入思政教育全过程,通过理论武装与文化浸润双重路径,夯实青年大学生“五个认同”的思想根基。
在理论武装层面,工作室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核心,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专题讲座体系。讲座紧扣“中华民族是什么”“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核心命题,结合“三千孤儿入内蒙”等民族团结佳话与新时代民族团结典型案例,系统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时代意义。这种“理论阐释+历史叙事”的模式,将抽象理论转化为鲜活教材,正如工作室成员扎西所言:“这些跨越时空的团结故事,让我们真切体会到中华民族命运与共的深层联结,理解了‘多元一体’的深刻内涵。”
在文化浸润层面,工作室打造“和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营,构建“非遗传承+技艺实践+价值认同”的沉浸式育人场景。围绕“非遗女书传承”“传统压花艺术”等主题设计特色课程,引导学生亲手参与传统技艺制作,在纹样解读、工艺研习中触摸中华文化脉络。这种“感知—体验—认同”的培育路径,让学生在文化实践中建立情感归属,使中华文化成为凝聚民族情感的精神纽带,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深厚文化力量。
二、载体创新:以体育互动推进各民族学生深度融合
高校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示范高地,需突破传统思政教育时空限制,搭建各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的常态化平台。“和合”工作室以体育为切入点,构建“队伍建设+主题活动+文化浸润”的结构化交往体系,实现从“物理接触”到“情感共鸣”再到“价值共识”的递进式育人。
在平台搭建上,工作室组建武术队、毽球队等十余支体育传习队伍,开设“和合”体育大课堂,通过集体训练、协作竞赛等形式创设平等交往场景。在毽球团体赛中,不同民族学生需通过战术配合、默契磨合达成比赛目标;武术训练中,各族学子在一招一式的传承中感悟中华文化共性。这种团队协作式活动打破了文化背景差异带来的沟通壁垒,让各族学生在互动中深化情谊,在肢体共鸣与目标协同中巩固情感联结。
在活动设计上,工作室打造“趣运动·享健康”系列品牌,按上下半年分别聚焦“以体强心”“以体润情”主题开展特色活动。“越野大闯关”设置“重走长征路”、红石榴大拼图等关卡,将红色元素融入趣味赛事,让各族学生在体力与智力的双重考验中协同攻坚,锤炼团队精神与意志品质;“舞动民大”活动中,师生共跳一支民族团结舞,在肢体律动中感受文化多样性,在审美共鸣中强化文化认同。这些活动将体育锻炼与文化交流深度融合,实现了“玩中学、动中融”的育人效果,推动各民族学生从空间共存向心灵相通转化。
三、实践赋能:以知行合一实现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升华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实现民族复兴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需坚持“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和合”工作室打造“竞赛创新+基层实践”双轮驱动模式,引导学生在服务奉献中践行“五个认同”,实现从认知到行动的价值升华。
“和合杯”电子创意大赛是工作室推动跨校协同育人的标杆载体。自2023年起,工作室推动中南民族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机器人学院)联合喀什大学物理与电气工程学院、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已成功举办两届赛事。大赛创新设立“和合”特色赛道,鼓励跨校跨民族组队,将专业知识与民族文化、民族团结主题深度融合。各族学生协同创新,涌现出一批兼具思想性与创新性的作品,有融合两校校徽元素的“携手机器人”诠释跨区域同心情谊,新疆刺绣与剪纸技艺结合的创意作品展现“中华民族一家亲”,“石榴型PCB板”以工科语言诉说团结寓意,等等。颁奖仪式上,两校互赠“多彩中华 和合之美”“丝路绵延 疆鄂同光”书法作品,让竞赛成为民族团结的纽带。两校还在中南民族大学石榴园中认领了一棵最大的石榴树,并用喀什大学的边疆水与民大南湖的水共同浇灌石榴树,两校师生共同讲述石榴树下的民族团结故事。目前,赛事已扩展至新疆师范大学、湖北民族大学等多所高校,逐步构建跨区域育人合力。
“语润边疆·数智赋能”社会实践项目则让育人成果扎根基层。工作室秉持“语言为桥、数字为翼”理念,自2023年起组织师生深入新疆喀什、湖北恩施、湖南湘西等民族地区,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与科学技术普及服务。2025年暑期,一支多学科融合、本硕交叉的实践队在新疆喀什市荒地乡通过“红领巾小课堂”“普通话大挑战”“科普小巴扎”等形式,将诗词教学融入推普课堂,用机器人演示、全息投影等科技形式点燃青少年科学梦想,在田间地头调研中感知民族地区发展需求。为推动实践长效化,工作室先后推动学校与湖南龙山县茨岩塘镇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科普进乡村服务站”,与喀什荒地乡共建“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站”,构建起校地联动、持续赋能的实践育人机制。
四、机制保障:以规范运行支撑育人体系高效运转
工作室的持续发展离不开科学的制度设计。“和合”工作室实行学校党委学生工作部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构建跨部门协同、多学院参与的组织架构,下设综合办公室、活动中心、新闻中心、视频中心四大部门,成员涵盖全校10余个学院的师生,凝聚全员育人合力。
在工作模式上,“和合”辅导员工作室严格贯彻落实学校关于辅导员工作室入驻“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整体部署,深度融合社区物理空间与育人功能,打造特色鲜明的“和合”社区。工作室充分发挥学生党团骨干的先锋模范作用,聚焦思想引领、文化建设、社区互助三大核心任务,构建党建引领、文化浸润与实践培育相结合的工作路径,助力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通过开展“欢度国庆 打卡中国红”等主题鲜明、形式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以具象化的文化符号、沉浸式的集体体验,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家国情怀在社区场景中可感可及,于潜移默化间筑牢育人之基。
在运行管理上,工作室建立“培训—执行—考核”全链条机制。定期开展理论学习与业务培训,提升成员思政素养与专业能力。实行项目责任制,由指导教师牵头、学生团队执行,确保每项活动落地见效。制定《年度考核办法》,以成果导向激发团队创新活力。这种规范化管理模式,既保障了育人工作的政治性与专业性,又充分调动了师生的参与热情,为育人效果的持续深化提供了坚实支撑。
“我们始终坚信,一份微小的坚守,也能浇灌出民族团结的繁茂之花!”工作室负责人向红的话语道出了“和合”团队的初心使命。多年来,工作室以“和合”理念为引领,探索出科学与人文融合、科技创新与民族团结教育协同的育人路径,让民族团结教育看得见、摸得着、做得实。正如两校共同浇灌的石榴树,如今已然枝繁叶茂。未来,工作室将继续深化内涵建设,拓展跨校跨区域合作,引导更多大学生了解民族地区、服务民族地区、扎根民族地区,让民族团结之花在祖国大地绚烂绽放,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民族高校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