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工程大学化工与制药学院:“四维协同”锻造新时代“四有”好老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号召广大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武汉工程大学化工与制药学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论述,积极创新构建“党建领航、品牌赋能、制度固本、氛围营造”的四维协同机制,着力锻造新时代“四有”好老师队伍。
一、党建领航铸魂:以理想信念照亮育人之路
学院构建“思想引领—组织建设—实践转化”三维党建工作体系,推动师德师风建设与业务能力提升双融双促。一是强化思想引领。建立“党委—党支部—教研室—团队”四级联动学习机制,创新“每月一学、每季一讲”双轨模式,整合理论中心组学习会、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会、“三会一课”等学习载体和资源,分层分类组织研学,五年来开展高质量理论学习活动200余场。二是突出组织建设。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大力推进“党建双创”和“双带头人”培育工程。五年来,获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2个、省级样板支部1个,学院党委获评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三是注重实践转化。通过设立“党员先锋岗”、全员签署师德师风承诺书、开展红色教育基地实践等活动,推动党建工作与师德师风建设深度融合。学院荣获全国能源类学院党建思政优秀案例一等奖,相关工作获《光明日报》《学习强国》等主流媒体宣传推广。

二、品牌赋能强基:以扎实学识夯实育人根基
学院以“红‘磷’荣光”师德品牌建设为牵引,系统打造教师成长与发展新范式。一是构建“四融合六协同”育人体系。结合化工专业特色,构建思政、虚实、科教、产教“四融合”育人路径,积极推动校校、校企、校政、科教、专业、中外“六协同”资源整合,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涌现出“全国优秀志愿者”等学生典型,本科平均升学率43%,多名学生进入北大、清华、新加坡国立大学等海内外名校深造,获A类赛事国家级奖项129项。毕业生就业率达98%,其中25%以上入职世界500强、中国100强化工医药知名企业。教授博士服务团、社会实践团连续6年荣获共青团中央表彰。二是实施“三支队伍・四项工程・五大行动”梯队赋能计划。聚焦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与全面发展,建强以干部、人才、党员为主体的“三支队伍”,推进“时代新人铸魂、强基培养、名师培育、科技创新赋能”四项工程,实施以红“磷”领航、先锋示范、科研攻坚、团队锻造、正风肃纪为核心的“五大行动”。依托学术论坛、青蓝结对、教研活动、教学竞赛等多元路径,强化教师团队“传帮带”机制,逐步构建起结构合理、业务精湛、能力突出、充满活力的教师梯队。学院获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全国模范教师1人,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4门、国家一流专业3个。三是搭建“价值引领—机制创新—平台支撑”三维融合发展生态。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科研成果转化。近五年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31项,科研到账经费近1.2亿元,成果转化金额超2000万元,带动企业增收超200亿元。

三、制度固本正风: 以道德情操涵养师者风范
学院构建覆盖全面、闭环管理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一是健全“准入—考核—监督”三位一体制度体系。将师德要求嵌入人才引进、职称评审等关键环节,实行师德失范“一票否决”。构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五位一体”监督网络,按月开展师德巡查与风险排查。二是构建“学习+警示+激励”三维融合教育浸润机制。将师德规范融入政治理论学习体系,依托各种载体常态化开展专题学习,增强教师思想、行动自觉,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注重以案为鉴,围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师德师风建设、科研诚信、导学关系等重点领域分类组织警示教育,切实让老师们受教育、存戒惧、守底线。建立以实际贡献为核心的薪酬激励制度,激发教师内生动力。

四、氛围营造聚力:以仁爱之心浇灌教育之花
学院着力构建以文化浸润为基础、典型引领为驱动、机制赋能为保障的师德师风新生态,营造崇德向善、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让教师的“仁爱之心”如春雨般滋润每位学子。一是实施“浸润育人”工程,厚植尊师重教文化土壤。通过入职宣誓、荣休仪式等形式强化职业认同。持续打造“浸润心灵”班主任研讨会等品牌活动,为教师搭建常态化交流平台。开展“关怀暖心计划”,定期组织座谈会及时解决教师实际困难。二是打造“典型引领”体系,强化师德示范效应。构建“选树—宣传—传承”一体化模范引领机制,完善教师荣誉制度,广泛宣传先进事迹,深入实施“青蓝工程”,促进优良师德的传承。三是完善“赋能保障”机制,激发教师内生动力。构建“发展支持—权益保障—环境营造”三位一体的赋能体系,提供系统化发展支持,健全教代会参与机制,持续改善待遇保障条件,开辟“研学空间”等场所,拓宽教师育人场域,营造潜心教书育人和科研的学术生态。

学院将持续深化“四维协同”机制,聚焦立德树人,续写奋进新篇,为教育强国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