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大学历史学院:以史为脉、以德为脊、以廉为规、以科为翼——着力构建文化育人体系
新时代立德树人呼唤“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系统答卷。立足河北大学“大思政”工作格局与“融通”育人体系,历史学院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育人体系,贯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清廉政德文化与科学理性精神,以顶层设计统筹资源、以基层落实见效能,推动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同频共振,构建“以史为脉、以德为脊、以廉为规、以科为翼”的整体性文化育人体系。
一、汲古润今涵育文脉,以礼明德塑形修身
历史学院围绕“以史为脉”的主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礼—诵—展—讲”一体化育人矩阵。礼承古今,形神兼备拓边界。以连续十五届“古礼文化展示活动”为载体,将经典义理化为场景,从校园走向莲池书院,实现校地协同与文化辐射;诵传经典,声入人心筑阵地。依托莲池国学社及“秦风汉韵流千古”等品牌,以吟诵涵养家国情怀,相关成果获省级奖项,育人阵地稳固;展物启思,寓教于物活社区。借“宋代钱币系列展览”等互动形式,在学生社区营造文化热点,吸引包括留学生在内的广泛参与,促进交流;鉴史明智,研读并行启思辨。通过“史鉴”辅导员工作室的主题研讨与“毓秀青年读书会”的常态化阅读,双轨并行,实施滴灌式人文滋养与价值引领,共育时代新人。
二、红色赓续砥砺初心,行走思政厚植家国
历史学院把红色资源转化为“行走课堂”和“活教材”,以口述史、现场教学、沉浸宣讲等方式,持续组织“红色记忆”口述史调研,走进雄安新区与革命老区,构建“主题教育—宣讲传播—社会实践—成果转化”闭环,锻造学生的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打造“毓秀红色宣讲团”与融媒体矩阵,推进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常态化,冬奥志愿者与专题宣讲在主流平台展播,暑期社会实践多次获校省嘉奖。师生深入阜平骆驼湾、张家口赤城等地开展下沉式宣讲与现场教学,入选国家级与省级实践项目与团队,形成“以一带面、以点成势”的实践育人效应。
三、清风为范固本培元,廉洁为规正心诚意
历史学院把“清风正气”嵌入体制机制与日常教育,升级党建专题栏目与“毓秀史迹”平台,常态化开展“党员名师讲党课”,策划廉洁文化专题。依托校地资源组织学生讲解直隶总督署“公生明,廉生威”戒石铭、走进直隶审判厅志愿服务,以原创文艺作品参与地方廉洁主题活动,在古典诵读中融入“爱莲说”“莲池廉声”,引导学生立下“先忧后乐”的志向。以制度立标、过程守标、文化树标,严格规范评奖评优、助学贷款、发展党员等关键环节,推行“阳光公示”;在学生党支部严肃组织生活、深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锤炼党性、涵养清朗学风。把学术诚信作为底线红线,通过查重与答辩双盲等机制,帮助学生系好学术道路“第一粒扣子”。
四、以理启智知行合一,以科强能学用相长
历史学院坚持“求真—求证—致用”的育人进路,建设“毓秀史学”品牌平台,汇聚知名学者,营造严谨求证、百家争鸣的学术生态;完善“朋辈互助+导师精准指导”的培养机制,系统开展学术能力提升、论文写作指导与创新项目孵化。强化研究训练、双创平台与实践场景的贯通衔接,学生在“互联网+”等竞赛与项目中屡获国家级、省级荣誉;国家级与省级大创项目取得突破,就业与升学质量稳步提升,用人单位满意度持续增强,“莲池”品牌毕业生在历史学界得到广泛认可。
面向未来,河北大学历史学院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统一,把“大思政”写在燕赵大地,把“文化双创”融入青年成长,持续提升文化育人的组织力、转化力与示范力,努力培养胸怀家国、知行合一、德业并进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