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木斯大学:依托重大历史纪念活动开展主题式“大思政课”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如何让伟大抗战精神突破传统思政课堂的边界,达到更好地启智润心、培根铸魂的育人效果?佳木斯大学提前谋划、精心设计,构建主题式“大思政课”,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为高校以红色精神培育时代新人提供了生动实践。
深挖红色资源,让课堂内容“满”起来
思政教育的深度源于内容供给的厚度,能否跳出单一课堂局限是关键。学校从历史现场、校史脉络、多元载体三个维度挖掘抗战精神内涵,让思政内容从“单薄”走向“丰盈”。

佳木斯马大桥抗日战迹地现场思政课
踏访佳木斯马大桥抗日战迹地,在战地纪念碑前开展现场教学,让师生触摸“佳木斯抗战第一枪”的历史温度;追溯校史脉络,寻找抗战老兵,几经考证确认冷云、陈雷、张宗兰等抗日英烈为早期校友,用校史中的英雄故事激发情感共鸣;组织学生观看影片《731》,走进东北烈士纪念馆、731部队罪证陈列馆等教育基地,将历史记忆、校史荣光、实地感悟合为一体,构建起多维度、综合化的内容体系,让抗战精神不再是书本上的抽象概念,而是可感可触的精神坐标。
创新呈现形式,让教学方式“活”起来
传统思政课的痛点在于“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灌输,难以入脑入心。学校探索“多元主体+多样形式”组合,让思政课堂从“静态”变为“动态”。

“行走的思政课”实践教学
从校党委书记以《厚植家国情怀,答好“青春之问”》为题为25000余名学生讲授开学第一课,到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在抗联旧址开展“行走的思政课”沉浸式教学,再到邀请东北抗联四军军长李延禄等后代分享抗战故事,加之举办抗战主题艺术作品展与“保卫黄河”歌曲导赏音乐会——领导领学、教师导学、英雄后代传学,再辅以书画、音乐等艺术表达,打破了授课主体与形式的边界,构建起“领导讲航向、教师讲专业、后代讲传承、艺术讲情感”的立体教学场景,让抗战精神在互动与共鸣中直抵人心。
坚持长期浸润,让教育效果“实”起来
思政教育的实效,贵在久久为功。学校将思政教育贯穿全年,让红色熏陶从短期活动变为长期浸润。

从年初踏访战迹地开启,到纪念活动、艺术展和音乐会集中发力,再到升旗仪式、新生军训、迎新晚会等融入日常教育,形成“全年有主题、阶段有重点、常态有活动”的教育节奏;这种“贯穿全年、覆盖全员”的设计,让抗战精神不再是纪念日里的临时话题,而是融入校园生活的精神底色。这一教育教学探索,也为日后利用重大历史纪念活动开展教育引领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与实践路径。
强化情感共鸣,让课堂氛围“燃”起来
思政教育的生命力,在于能否激发情感共鸣与行动自觉。学校通过“沉浸式体验+场景化参与”,让抗战精神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践行。

观看“三江抗战”十四年图片展
7000余名新生在“国旗下的思政课”上齐唱国歌,爱国之情在师生心间澎湃激荡;组织师生集中收看抗战胜利纪念盛典;将新生军训与思政教育结合,新生在队列训练中体悟革命先辈的坚韧,从军训场上的汗水到日常活动中的践行,“体验式”教育让抗战精神从认知层面转化为行动自觉,真正让思政课堂“燃”了起来。

学校在校友广场举办纪念活动
佳木斯大学依托重大历史纪念活动开展主题式“大思政课”,是一次深刻的思政教育创新实践。它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托地方红色资源丰富矿场,通过系统化设计、沉浸式体验、多元化表达,实现了历史与现实、小课堂与大社会、情感共鸣与价值引领的深度融合,让一处处旧址成为课堂,让一段段故事穿越时空,真正实现红色历史可触可感,精神力量入脑入心。
未来,佳木斯大学将继续深耕红色沃土,不断拓展“大思政课”的内涵与外延,把伟大抗战精神融入培育时代新人全过程,引导青年学生自觉听从党和人民召唤,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勇担历史使命,让伟大抗战精神在三江大地绽放出新的时代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