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吴巨慧:凝聚强大思政引领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2003年10月,浙江工业大学建校五十周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给浙工大发来贺信,要求学校“积极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和人才智力优势,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各类优秀人才的培养基地和工程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基地”。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时期,学校所在地浙江也正加快打造“重要窗口”。时代赋予重任,历史呼唤担当,将宏伟蓝图转化为生动的育人实践,是学校必须答好的时代考卷。浙江工业大学将始终遵循“两个基地”的重要办学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构建“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德育、学习、发展、文化“四个共同体”建设,为民族复兴伟业培育更多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
构建“以德为先、同心同德”德育共同体,筑牢时代新人信仰之基
1.强化党建引领,把稳思政工作“方向盘”
系统谋划“党建+”思政。坚持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研究制定《关于全面贯彻落实“红色根脉强基工程”的实施意见》和《全面实施党建“四个融合”行动工作方案》,深化党建“四个融合”行动。持续推进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创新构建“堡垒指数”和“先锋指数”考评机制,切实把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思政育人实效。系统实施“党建+”育人。坚持全覆盖开展“新生第一课”和入党启蒙教育,厚植学生理想信念;持续深化“大党校”建设,开展二级学院示范性分党校创建,分级分类开展党员专题培训,以点带面构建上下联动、协同高效的党员教育培养体系。系统构建“党建+”品牌。打造“1号先锋”“7号室友”“研途先锋”等党员领航工作品牌;创新性开展“每日一‘习’话”微宣讲等活动品牌,强化“党建+”品牌引领,示范带动。
2.夯实理论武装,筑牢铸魂育人“主旋律”
积极构建“串珠成链”的理论供给机制。聚焦学生成长中的差异需求,构建一贯制的理论供给机制,即:低年级以“系统学习+专题研讨”模式为主,推进理论学习往深里走、往实里落;高年级以“主题教育+实践转化”模式为主,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积极建设“聚链成群”的理论学习阵地。依托学校青马学校等搭建学生自主理论学习“微课堂”,开展“知行杯”大学生理论知识竞赛、“红船杯”党团知识竞赛等赛事活动,实施“稻田里的思政课”等调研,让抽象的理论变成可触摸、可感知的学习体验。积极营造“集群成势”的理论武装氛围。构建以“青说青听”“理论正当午”“红旗领读人”“初心讲师团”等为代表的理论宣讲品牌群,创作了一系列有时代味、浙江味、教育味、校本味的理论宣讲作品。“青说青听”被教育部《教育要情》收录,“理论正当午”等入选教育部高校思政精品项目。
3.凝聚育人合力,健全多元协同“大格局”
着力提升教师队伍的思政育人力。制定《教师课外育人工作条例》,将教师思政育人工作纳入年度考核、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等基本条件。开展“你说师听”午餐会,促进教师了解学生思想动态与成长需求,让教书育人更具针对性。出版《溯采师道:研究生导师的育人故事》,宣传研究生导学思政典型,提供可借鉴的团队育人范式。着力增强管理服务队伍育人协同力。建立党政干部与新生寝室联系制度、机关干部“第二班主任”制等载体,推动党政干部主动下沉班级寝室,协同育人。建立警校共建党员服务站,整合消防、公安、交警以及街道等社会力量参与学校育人。着力加强辅导员队伍思政工作能力。深入实施队伍建设“五更”卓越行动计划,要求辅导员以“更高境界”铸牢政治之魂、以“更深情怀”厚植育人根基、以“更广视野”拓宽育人格局、以“更强能力”破解工作难题、以“更实作风”凝聚育人合力。实施辅导员学科团队制、辅导员导师制、研工组长素质能力提升计划等,出版《明德师道:辅导员的育人故事》,全面提升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水平,推动职业化、专家化建设,为高质量思政育人提供坚实队伍支撑。

浙江工业大学思政系列丛书
打造“以学为要、同向同力”学习共同体,铺就时代新人成才之路
1.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构建师生成长“共同体”
高质量建设思政课程。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打造“五维一体”教学法创新课堂教学。学校获教育部思政课教学展示竞赛一等奖1项,入选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工作典型案例,多名思政课教师获浙江省“优秀思政课老师”和“我最喜爱的思政课老师”荣誉称号。高效能推进课程思政。扎实建设课程思政元素库,已建成涵盖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所需的190个思政理论知识条目、15万字的课程思政元素库。大力推动课程思政案例教学,出版《思行政泽:高校课程思政实践教学案例》等元素库、案例集9部,打造覆盖100门课程的课程思政案例库。学校获首批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和首批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相关建设成效获浙江省教学成果特等奖。高水平推动网络育人。打造“精弘社区”网络思政平台,探索人工智能赋能思想育人实践,实施“智能伴读、智享校园、智变随行”三大工程,形成“1+3+N”AI智慧网络育人生态。精弘网络获评“全国高校百佳网站”,精弘网络微信服务号获得腾讯微校全国高校公众号排行榜东部地区亚军。
2.激发创新创造潜能,锻造强国复兴“生力军”
强化科研育人效能。学校立足一批全球ESI前1%优势学科和省“登峰学科”,依托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等重大项目、平台资源优势,系统实施“本科生进实验室”“研究生创新专项支持”等科研引领计划,全面提升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增强创新创业动能。构建全员、全程覆盖的创新创业教育(训练)体系,学校50余项学科竞赛覆盖所有学科专业。打造“三个百分百”本科生研学支持系统,即:新生100%配备学业、创业双导师,在校生100%参与学科竞赛,教师100%参与学业及创业指导。学校在全国本科高校大学生学科竞赛总排行榜上稳居前20。激活产教融合势能。探索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加强现代产业学院、特色化示范性学院建设,大力推动科教融汇、产教融合,促进专业建设与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学校本硕博各学段毕业生“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发展好”,广受社会好评。
3.强化学风学术建设,塑造取精用弘“新风尚”
优化学风建设生态。举办科技创新优秀成果展、科学家精神沙龙、“书香工大”等活动,扎实推进卓越学风建设计划。深入学生寝室社区,大力开展学习经验分享会、学伴结对帮扶、数理答疑室等,构建“以寝风促学风”良性生态。强化榜样先锋作用。每年开展“十佳学术之星”“十佳大学生”“卓越示范研究生导学团队”系列评选,汇编《溯采先锋》优秀学子成长案例集,出版《健行求真:从懵懂到奋进的学生故事》《厚德追梦:从校园到基层的选调生故事》等书籍,召开优秀毕业生成长事迹报告会,强化榜样引领宣传,形成辐射示范效应。深化规范机制建设。构建完善“教育引导、制度规范、监督约束、查处警示”四位一体的学风建设工作机制;开展“学术道德与诚信”专题教育,改进学业评价机制,促进卓越学风学术建设。
完善“以需为纲,同频同质”发展共同体,增强时代新人奋进之力
1.构建成长支持平台,织就全面护航“保障网”
全面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推进“1+4+N”一站式社区品牌集群建设,建立学生党建前沿阵地、“三全育人”实践园地、优秀文化活动领地、特色服务创新基地、平安校园样板高地等,完善学生社区“百米服务圈”,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形成浸润式成长空间。全面推进心理育人体系建设。深化“向日葵山谷”心理文化建设,构建心理健康服务矩阵,做好全覆盖的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和普及。深入开展新生“三审三核”,夯实“校—院—班—寝”四级育人网络,探索心理健康家校联动新机制,完成专职辅导员全员心理助人能力认证。全面推进数字赋能增效。搭建学生成长全周期数字平台,构建动态更新的学生成长数字画像。建立“发展成绩单”制度,实现成长全过程增值性评价。通过“智慧学工”“三情三记”智慧管理应用等,实现一网通办、一键直达的智慧服务应用。
2.拓展实践锻炼平台,搭建素质拓展“立交桥”
构建完善实践育人体系。创新打造第二课堂学分体系,涵盖价值塑造、创新实践、技能拓展、素质养成等模块,支持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将社会实践纳入培养计划,实现学生在校期间100%参与社会实践与专业实训。学校两次获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单位。构建完善志愿服务体系。将专业知识与志愿服务深度融合,精心打造“影子姐姐”“青河护卫队”等志愿服务品牌。选派超5000人参与杭州亚(残)运会、世界互联网大会等国际国内重大赛会。学校“四化五心”志愿服务项目获教育部高校思政精品项目。构建完善国际化培养体系。建立健全中外合作培养、国(境)外访学、国(境)外短期交流和校内国际化暑期学校四位一体国际化培养模式,学校入选教育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项目”。强化来华留学生课程建设,打造“留学工大”品牌,学校已通过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认证。
3.完善就业指导平台,点亮人生扬帆“航标灯”
创新就业育人模式。构建全链条就业教育机制,创新设立“职业推介所”指导平台,针对毕业生常见求职难题,提供生涯规划、简历优化、面试辅导等精准服务。制作“就业指导微课堂”“家乡就业纪实”系列短视频,增强就业引导的感染力和实效性。学校2名师生获评首届“全国高校基层就业卓越奖”。创新就业宣讲平台。设立基层引才专栏,创设“地方周”品牌,积极推进“书记县长进校园”地方人才推介活动,引导学生赴基层一线就业创业。推动“就业超市”进驻学生社区,打造“日有岗位推送、周有主题沙龙、月有技能培训”的服务新模式,实现就业指导资源下沉一线。创新就业工作机制。深入实施“访企拓岗”“访县拓岗”专项行动。创新组建“雇主品牌联盟”,吸纳用人成员单位3000余家,设立化工、装备制造等8个行业分联盟,相关案例入选教育部全国就业创业工作典型案例。

浙江工业大学举办地方周活动,推进“书记县长进校园”地方人才推介活动
繁荣“以文化人、同意同行”文化共同体,彰显时代新人校园之风
1.弘扬优秀文化基因,释放文化自信“源动力”
弘扬红色文化。充分挖掘浙江的“红色根脉”,开展红色宣讲、红色锤炼等形式多样的革命传统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其中,“1号先锋”红色基因工程入选教育部高校思政精品项目,“弘扬红船精神 争做时代先锋”主题宣讲作品获浙江省高校思政微课大赛特等奖,并被聘为“浙江共青团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团”成员。传承传统文化。举办非遗项目体验、“石榴籽・祖国行”阿克苏青年学子浙江高校行等活动,并有机融入学生第二课堂,引导学生深刻感悟中华民族的智慧与价值理念,筑牢文化根基。学校创作的传统文化大戏《问瓷》获国家级校园戏剧最高荣誉“第九届中国校园戏剧节优秀剧目”。赓续校本文化。成立校史文化研究中心,编纂《浙江工业大学志(2013—2022)》,深化校史校情教育;原创校史话剧《您好,李寿恒》,执守“浙工大人”共有的精神根脉。建设完成“智慧之钥”“李寿恒塑像”“知识灯塔”等文化新地标,完成17项“文化育人空间”建设项目,营造富有历史感和文化感的校园环境。
2.厚植资助文化根基,传递互助共享“同心力”
完善“三位一体”资助育人体系。学校依托“麦田计划”资助育人工程,系统构建“保障型—发展型—成长型”的三位一体资助育人体系,做好“奖、助、贷、免、勤、补、减”资助工作,筑牢学生成长保障底线。推进发展型资助机制建设。打造“学业帮扶、心理成长、视野拓展、技能提升”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品牌,组织开展新生暑期前置体验班、“麦田成长营”系列项目以及“泰隆之星”“筑梦领航”“研途星海”访学交流等特色活动,拓展学生视野,提升综合能力。拓展成长型资助机制建设。通过“青风”文化节、资助大使宣讲、“筑梦家访・资助政策送到家”“薪火传承・青春榜样进校园”等资助育人实践活动,强化励志感恩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回馈意识。
3.营造青春文体氛围,彰显成长奋进“新活力”
打造校园文化品牌。以校园文化首创品牌“师生节”为核心,构建具有标识度的文化矩阵,包括“凛跑和山”微型马拉松、梦想集市、美食节等60余场活动,吸引3万余师生参加,线上图片直播观看超600万人次,获《中国教育报》等报道,累计阅读量超50万,有效营造了师生互动、美美与共的校园文化氛围。同步推进以“青春、活力、快乐”为核心的校园文化育人工程,打造开放包容的环境,形成“一院一品”生动局面。厚植校园体育文化。以“有体育 才工大”品牌为引领,举办首届学生体育文化节,全年常态化开展“浙青年・爱运动”体育嘉年华、“Fun肆青春・音乐跑”、校园皮划艇等多项体育活动,展现时代新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依托承办杭州第19届亚运会板球赛的契机,进一步发展校园板球运动,已建立3个校外板球公益教学基地,为国内外1000余名青少年提供板球公益教学,切实将体育活力转化为思政育人实效。

浙江工业大学首届“师生节”晚会现场

浙江工业大学“凛跑和山”微型马拉松活动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