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张力:以爱国主义教育涵养思政引领力,持续夯实铸魂育人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锻造强大的思政引领力,既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的重要保障,也是全面推进强国建设的有力支撑点。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以爱国主义教育涵养思政引领力,构建思政育人“大格局”“大课程”“大平台”“大实践”,持续夯实铸魂育人根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爱国主义红色高地。
爱国主义教育深植党建根基,构建思政育人“大格局”
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关联、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思想根基与实践路径。爱国主义教育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旨在培养个体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责任感,通过弘扬民族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引导青年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思政教育则是系统化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和党建要求的重要载体,依托课堂主渠道、社会实践等途径,推动爱国主义从情感认同升华为行动自觉。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爱国主义教育已成为凝聚党心民心、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选择。新时代背景下,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融为一体,最终实现立德树人、固本培元的育人目标,为民族复兴提供精神动力和组织力量。
学校高度重视党建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工作,积极探索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党建内容融入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形成了“党建+思政”协同构建的大思政育人实施体系。成立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工作领导小组,全面领导学校思政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以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为组长,以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和分管教学工作副校长为副组长,以教务、思政、宣传、学工、团委、二级学院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学校大思政工作顶层规划设计、建设方案制定、保障制度建设,统筹协调各相关方面工作。在这一工作机制下,党建引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形成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日常思政、网络思政、教师思政五位一体“大思政”育人矩阵,锻造教育家精神融入的校企双元育人队伍,实施德育铸魂、智育提升、体育强身、美育润心、劳动淬炼全面培养五大行动,构建了以思政类标志性成果为要素的评价体系和思政工作教、研、学、评一体化工作机制,全面推进思政育人体系建设。
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课程教学,构建思政育人“大课程”
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课程教学是践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举措。首先,它强化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学科知识与价值观的深度融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塑造其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其次,这一模式打破了传统思政教育的孤立性,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发力,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增强了教育的系统性和实效性。再次,通过挖掘各学科蕴含的爱国主义元素,如民族精神、文化基因、创新报国案例等,使价值观教育更贴近学生认知,实现“润物无声”的隐性渗透。最后,这一体系为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提供了实践路径,既是应对复杂国际形势的思想防线,也是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基石。
学校把爱国主义教育有机融入思政课、国防教育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实施中,通过弘扬优秀历史文化、树立爱国英雄榜样等方式,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在国防教育课中,通过国家安全形势、军人素质等专题教学,展示军人献身国防、保家卫国的精神风貌,引导学生树立深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志向,积极投身于国家建设。在专业课教学实施过程中,建立了“国家、省、校、院”四级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和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的组织保障体系,建成“六进设计、五维并举、四化融合、三入实现”的“6543”一体化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实施课程思政“进人才培养方案、进课标、进教材、进资源、进课堂、进评价”,系统设计“学思想、强培训、抓改革、促协作、重激励”五维机制,推动课程“思政化、模块化、项目化、数字化”有效融合,实现思政教育入脑、入心、入行。实施课程思政三年行动计划,举办课程思政教学优秀奖评选活动,推进课程思政融入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近年来,学校共建成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2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12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120门。

学校举办课程思政教学优秀奖比赛
爱国主义教育融汇湾区文化,构建思政育人“大平台”
爱国主义教育融汇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对构建思政育人平台载体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从文化层面看,湾区文化如岭南文化、侨乡文化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融入爱国主义教育,能丰富教育内容,让爱国主义有了具体可感的文化载体,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在思政教育方面,爱国主义教育平台整合各方资源,实现优势互补,能够使思政教育更具系统性和针对性。湾区文化中的爱国元素,如特区先辈们的奋斗故事等,能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让学生在情感共鸣中接受爱国主义熏陶。从社会发展角度,培养具有爱国精神和湾区文化底蕴的人才,能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注入强大动力,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同时,通过“大平台”的辐射和引领作用,推动全社会形成热爱祖国、传承文化的良好氛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学校建成了粤港澳大湾区公民与品德教育研究院、省级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等十大思政协同育人平台,与澳门城市大学等澳门高校共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研究与合作。一是利用粤港澳历史文化同源,以家国情怀为主线,通过一脉相连的传统文化资源,建构“思政课珠澳特色微资源库”“珠澳特色课程思政要素库”和“珠澳特色课程思政案例库”,深入挖掘大湾区特色爱国主义教育教学资源,共建设完成特色案例100个、学习资料100项、改革纪实资源100个、红色南粤资源40个,在粤港澳大湾区7所学校合作推广应用。二是成立珠海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联合开展同向同行的爱国主义教育,让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大思政育人模式得以在不同学段教育中顺利实施。
爱国主义教育贯穿社会实践,构建思政育人“大实践”
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社会实践,可以让青年学子走出课堂,在真实的社会场景中切身体会爱国的内涵与价值。比如参与公益活动、红色文化遗址志愿服务等,他们会更深刻地理解国家发展的不易,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实际行动践行爱国,在各自岗位上为国家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学校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学生培养全过程,着力打造思政育人“大实践”,构建课程融合、校园浸润、社会联动的“三位一体”思政教育实践体系,创设VR体验、项目制实践、数字化传播等沉浸式场景,打造校地合作、家校社联合的协同育人生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组织开展“金湾同心讲堂”“大湾区公民素养与品德教育”等系列讲堂和“特区青年筑梦之旅”等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拓展思政育人方法和途径。实施“六个100同心工程”,组织100名大中小学思政教师、招募100名青年马克思主义志愿者、携手100个粤港澳家庭、深入100个粤港澳台企业、开展100堂党建与思想政治理论宣讲、创建100个课程思政典型案例,打造“大中小幼、政校行企、家校社网”四位一体的思政实践育人湾区品牌。为了凸显粤港澳大湾区思政教育实践特色,学校联合中小学共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湾区党建基地、大湾区思政课实践基地、大湾区国防教育基地等四类基地,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和研究基地,通过合作共建,不断提升“三全育人”的合力与水平。

爱国主义教育大思政实践育人平台启动仪式
学校立足粤港澳大湾区,以爱国主义教育涵养思政引领力,成效显著。学校获批“广东省课程思政示范高职院校”立项,被广东省教育厅认定为“广东省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入选全国党建样板支部2个、全省党建标杆院系2个、样板支部5个,有效辐射带动全校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通过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大思政育人模式的实施,家国情怀深入人心,学生爱国热情高涨,每年有近300名学生应征入伍,学校连续四年被评为广东省先进征兵单位,2023年被评为全国征兵先进单位。学校爱国主义教育教学特色资源在澳门和珠海7所学校合作推广应用广受好评。特别是在济南全国思政课经验交流会上已推广到其他省市,并辐射到澳门、香港,产生了较大的推广辐射作用,曾受到《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广国际网、《南方日报》、新华网、凤凰网、中国高职高专网、广东省教育厅门户网站、《澳门日报》等25家境内外媒体广泛关注和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