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理工大学: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 系统推进国家安全教育“三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身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特殊时期,华东理工大学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大力推进国家安全教育进课程、进教材、进头脑,提升师生国家安全意识,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
筑基・聚势——顶层设计与统筹谋划
(一)构建党政同责机制,强化制度建设引领力
学校党委坚决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严格落实党中央关于国家安全工作决策部署,由党委书记牵头组建国家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每年定期召开1—2次国家安全专题工作会议。统筹协调校内职能部门资源力量,着力构建“党委领导、部门协同、全员参与”的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工作格局;将国家安全专题教育纳入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年度学习计划,实现教职工全员覆盖。每年筹措专项资金,用于开展理论研究、宣传教育、平台建设以及开展实践活动等方面。
(二)夯实平台建设根基,激活科研创新驱动力
统筹校内各类资源,依托学科平台优势,围绕科技安全、能源安全、生物安全、信息安全、城市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等领域开展科研活动,切实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科研创新能力。组建新时代国家安全研究中心(上海高校一类智库),广泛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和政策应用研究;在社会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下设“社会安全与治理”二级学科博士点,在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下设“国家安全管理”二级学科硕士点,着力构建国家安全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三)拓展校地协同渠道,凝聚实践育人聚合力
统筹整合多方资源,深化校地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了“政、社、校”协同、“东、中、西”联动的实践育人共同体。一是同地方政府、文化场馆、实习实训基地等单位签约共建“大思政课”实践基地,与盐城新四军纪念馆、武警某支队、招行上海分行、红军长征柯渡纪念馆以及中小学等共建。二是联合国安办、市委宣传部、市教卫党委、市教委、市国家安全局等单位,举办上海市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主题微影视作品征集展示活动。三是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持续开展“国家安全教育系列——教授进课堂”活动,与学校各附属中小学、县中托管帮扶高中、定点帮扶县中小学等同步共享国家安全教育资源,覆盖中小学生1.2万余人次。

学校成立国家安全研究中心

四地六校大中小学生同上一堂国家安全教育课
融创・砺新——教育革新与生态构建
(一)树立课程融通模范,探索协同育人路径
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统领,系统推进高校国家安全课程教材建设。一是录制“国家安全教育”课程,并建立由分管学生工作的校党委副书记担任组长,学校各学科领域的拔尖人才担任成员的专业化课程教学团队。二是根据学校学科布局特色,开设“绿色中国”系列思政选修课、“企业EHS风险管理基础”和“能源化工安全”等科技安全类课程,推动专业教育与国家安全教育融合。三是完善更新《实验室审慎实践》等新教材,确保教学内容与时俱进,覆盖多领域安全知识。
(二)创新实践教学方式,打造立体育人场景
深入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将国家安全教育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系统创新实践教学工作方法。一是打造公民教育品牌项目,学校连续十年承办市级“公民警校”培训项目,组织参观国家安全教育实践基地和国家安全教育展览,每年围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开展系列活动。二是创新红色育人载体,创排原创红色题材舞台剧《海岛来信》《金珠玛米》,讲述新时代边防士兵的感人故事,并在十余所高校巡演。三是创新国家安全教育模式,建设课堂教学与课后互动、网上自学、社会实践相协同的多渠道立体式的教学模式。
(三)构建宣传教育矩阵,健全多维育人格局
学校全方位、多途径加强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工作,有效筑牢师生国家安全意识防线。一是在上海市委国安办指导下,牵头成立上海浦江总体国家安全观宣传研究联盟,定期出版联盟刊物,由市委国安委报送并推进总体国家安全观相关宣传教育。二是开设国家安全微信公众号,通过讲座报告、主题论坛、学术研究、座谈分享等形式开展国家安全宣传教育。三是综合运用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平台,开设“法律小课堂”等网络法治教育栏目,开展法律知识竞赛、法治辩论赛、模拟法庭、法院开放日参观等法治实践活动。四是建立上海总体国家安全观宣讲团、国防教育宣讲团、“长征精神”学生宣讲团及普法讲师宣讲团等多个国家安全教育宣讲团队,形成立体化、多层次的宣教矩阵。

“国家安全教育”课程教学创新设计思路

“花梨青锋”总体国家安全观宣教服务队
立标・致远——成果转化与辐射引领
(一)瞄准智库成果转化,培育咨政决策新动能
新时代国家安全研究中心自建立以来成果显著,截至目前,智库共发表学术代表作20余篇,在媒体刊发文章104篇;累计完成并呈报决策咨询报告127篇,各类研究成果获录用及领导批示52篇;智库成员参加中央领导和省部级党政主要领导主持的决策咨询会议并作主题发言2场,为省部级及以上领导班子开展授课3次;其中2018年3月撰写的国家安全教育相关决策咨询报告经中央主要领导同志肯定性批示,并被教育部文件采纳,围绕“超大城市危险化学品管理”提交报告,获立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公共安全类)专项等重要科研项目。
(二)提升社会服务效能,彰显高校使命新担当
学校在加强国家安全教育的同时,秉持社会责任担当,将教育势能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实践动能。一是开设“企业EHS风险管理基础”课程,邀请学校30多位EHS行业校友作为授课讲师,在智慧树东西部共享平台上已经累计开课16个学期,服务全国20多个省市累计121所学校,累计选课3.49万人次、互动42.43万人次。二是建立长三角首家实验室EHS实训中心,持续推进实验室EHS教育,实现线上安全培训全覆盖,其中网络安全、保密安全、实验室安全等课程累计学员4万余人,访问量达40余万,“科技安全”数字化治理经验辐射全国2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及科创园区,工作经验获国务院安委会安全生产简报、《中国应急管理报》报道。三是聚焦理论交流和人才培养。累计举办国家安全教育高端论坛、“国家安全技术”高端论坛、高校实验室安全技术论坛等会议和论坛30余场,吸引了100余所的5000余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师生线下参与,每年承办上海市高校辅导员“高校学生安全教育与危机应对”专题培训,为全市思政教育工作者提供专业化成长平台。教育部网站刊登了题为“依托‘三大体系’深入推进国家安全教育”的专项报道。
学校将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论述,以国家安全教育的模式优化、效能提升、品牌效应提升为抓手,高质量建设学校国家安全教育体系,深化“七个一”国家安全教育成果,推动项目成果在全国范围内的教育实践领域和理论研究领域中开花结果,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和人才培养工作的高质量发展。